30多年以前,广袤的农村山林、土地等自然环境资源都是集体统一管理、计划耕种。由于那时农村土地多,产量低,土地利用率高,一年种2~3季农作物,农资商品紧缺。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利用的全部回用到农业生产中去,餐厨废物、泔水喂禽畜利用率也较高,周围环境有足够的容量可以自然净化污水产生量较小,所以对水环境影响甚少。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村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各种环境差别较大。但可以粗略划分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紧靠城市的农村(包括乡镇所在地);这一区域的农村特征是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个体企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房不断建设,土地在不断减少,总人口在迅速增加,本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些区域的农村由于产业的变化、土地的减少、人口大量集聚、多数强劳动力的转移、生活方式等改变较快。农民、工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利用的废物、洗涤废水急剧增加,可利用的废物也无法利用于农业生产和喂养畜禽。不少农村虽然建了一些处理设施,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多数处理效果不佳或无效果。
另一类是远离城镇的一些农村,有少数乡镇、个体企业,厂房、住房建设也较少,人口增加不是很多,土地有少量减少。由于务农经济效益差,服务二、三产业效益好,本地农村劳动力也不断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这些区域的农村,由于产业变化不大,生产、生活方式等没有多大改变,但不可利用的污水正在逐年增加。
第三类是坐落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村落较小,居住分散,多数无企业,土地相对较多。主要以传统农业、林业生产为主,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对较缓慢,村容村貌建设相对落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存在,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人畜粪便、垃圾),除不可分解部分以外,全部在农业生产中被再利用。因此这一类的农村环境,要比以上两种类型都要好。总之,由于各地"三农"情况千差万别,所以由生活污水、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也是目前农村治污的难题之一。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过去,各类农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量较少,利用得好。改革开放后,各地"三农"情况变化较大,生活污水、垃圾产生和利用情况不一,环境污染的情况差别显著。治污如治病,要因地制宜,重视村镇规划,公治与民治相结合,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
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要因地制宜。生活垃圾多数是可利用的。首先,应从源头上做起。企事业、农户产生的垃圾要分别收集,村收集后有条件先进行简单的无害化处理,然后由城市或乡镇统一运往能够消纳,或农、林作物需要的地方。稍远离城镇、无企业的农村,要积极鼓励村民充分利用生活垃圾。不能分解、有毒、有害的垃圾,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垃圾中转或直送县(市、区)定点处理场所。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或半山区(如台州天台雷锋乡),采用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处置模式。
科学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也要因地制宜。城乡接合部及污水厂临近的农村废水、污水,农业生产利用不了的部分,应逐步采取统一纳入管网处理。不具备纳管条件的地区,要视自然环境、经济、农业生产情况开展防治。要清污分流,把可利用与不可利用的分开。土地多、经济条件差的乡村要把这些污水充分应用到农业、林业生产和绿化中去。人口多、土地少、有经济实力的乡村,可采取国内外较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每家每户或几家联合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沼气工程等进行初级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能利用的尽量利用,利用不了的采用人工湿地、池塘等方法集中处理。
同时,科学制订乡村发展规划。不少地方村镇规划欠科学、缺乏前瞻性,尤其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考虑到眼前,没有顾及将来。如台州金清河网一带农村,由于缺少早期农村科学发展规划,家家户户办作坊,废物多数未及时处理或未处理,不得不就近就地排放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再如农房建设方面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还有不少农村造房子无发展规划,想在一些较合适的地方建一些公共污水、垃圾处置设施都比较困难。因此,农村发展一定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
此外,还要注重公治与民治相结合。农村治理污水与垃圾除政府要增加投入外,要充分调动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治污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起政府、社会、企业、村民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筹资的新路子,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投入治理资金合理、规范投入机制。
最后,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宣传活动,让村民懂得保护农村环境是每个村民的义务和职责。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传授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建设科学生产、村庄整洁、生态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中国环保联盟 来源:中国环保联盟
|